乾陵 (教师随笔)

阅读:27  2016-09-20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陈祥书

乾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它距乾县城北6公里,离西安城80公里。它建于公元684年,成于公元707年。它因位于长安西北方,处于八卦乾位而得名;又因陵主尊号中皆有“天”,《易经八卦》中“乾”为天而称天陵。1961年,它被评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它被评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来到梁山脚下,站在头道门前,向北眺望梁山:三峰鼎立,巍巍壮观,挺拔峻秀。远处北峰,最高正对,形状圆锥,松柏交翠,为乾陵陵寝;东西两峰,稍低对峙,形似双乳,各有土阙,为天然门户。稍作联想,会惊奇发现:整个陵园好似一位睡美人,悠闲肃穆地仰卧。北峰高耸,是美人微抬的脑袋;神道笔直,是美人稍长的玉颈;松柏苍翠,是美人秀美的长发;两峰对立,是美人隆起的胸部;土阙并列,是美人突出的乳头;峰峦起伏,是美人舒展的双腿。美人仰面而卧,是女皇武则天的绝妙象征。踏上石阶路,走过537级台阶,越过十八座平台,登高80多米,便可到达司马道。登陵石阶,衬托出帝陵的宏伟气势,更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十八座平台,象征着关中的十八座唐帝陵;第一层的34级台阶,象征着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第二层的21级台阶,象征着女皇武则天执政21年;第九层的108级台阶,象征着佛教的108颗念珠(每年会降下108个吉祥);第17层的21个台阶,象征着唐朝历任的21个皇帝;第18层的8级台阶,象征着八卦的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尤其是在第8层中部,轻击四掌,可听到“消除烦恼”的回音;再击四掌,可听到“降来吉祥”的回声。以山为陵,依山而建,为唐帝陵之特色;山陵合一,浑然一体,为唐乾陵所独有。

爬完石阶,走上司马道:平坦宽阔,直通北峰。由南向北,进入露天博物馆,观赏盛唐石刻。最前端,屹立着一对华表:高8米,径1.12米;基座双方形,柱座覆盆莲,柱身八棱形,顶座仰盆莲,顶部圆桃形。它们标志着皇陵,象征着皇权,衬托着神圣。向北走,摆着一对翼马;天马行空,增添神秘色彩:高3.17米,长2.8米;雕有卷云翅,似有腾飞势。细细观察,外形相似,风格有别:西者轮廓爽朗,棱角分明;东者手法柔和,线条流畅。向前走,是一对鸵鸟,开鸵鸟丰陵之先例:镂空浮雕,腿长颈细,姿态独特,活灵活现;风雨剥蚀,斑痕点点,古朴粗扩,憨拙可爱。鸵鸟,来自非洲,为稀罕神鸟;史载,唐高宗在位时,吐火罗国曾献鸵鸟。继续走,有五对石马与牵马石人像。石马,高大壮观,气势雄伟;牵马石人,侧立马旁,忠于职守。它们象征着皇宫的仪仗队伍,更象征着帝王的千军万马。再往前,是十对石翁仲,象征着王陵的守卫者:高达4米,重数十吨;文官在前,武官在后;文官持笏,武官持剑。最为精妙的,是它们的神态各异:有的愁苦皱眉,若有所思;有的庄重严肃,气宇轩昂;有的神态虔诚,小心谨慎;有的面带忧虑,略显悲伤;有的精神愉快,挂着微笑。盛唐石刻,气势恢弘,造型逼真;陵前石刻,始成体制,延至清代。

翁仲尽头,有两通石碑。西侧为述圣记碑:高7.5米,边1.86米,重89.6吨。基座,四方形,雕海石榴花纹。碑身,四方柱,由七块巨石组成;顶部,庑殿形,为屋顶结构;屋顶,宫殿状,呈雕龙画栋式。此碑有三绝,又称三绝碑:女皇武则天撰文,中宗李显书写,开帝陵功德碑之先河。又名七节碑,取于七曜,寓意功德如日月星辰,光耀千秋: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创文治武功。他胸怀中兴,关心民生,敢想敢为;他恭勤国事,礼贤下士,善听劝谏;他推行均田制,发展科举制度,重视法律建设。因而,势力进入中亚,领土达到最大;人口迅速增加,社会清明繁荣。东侧是无字碑: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98.8吨。碑座,阳面刻有狮马图:雄狮昂首怒目,霸气威严;骏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碑身,两侧各刻升龙图:龙腾若翔,栩栩如生。碑首,刻有九条螭龙。阳面一条,两侧各四:鳞甲分明,筋骨裸露。究其无字,众说纷纭:功高德大,非文字能表达;功过是非,由后世去评说;自知罪孽,不写碑文为好;中宗李显,不愿刻字评说。虽无一字,但功德永存:武则天,女皇帝。对内,改革科举制度,广泛招揽人才;重视农业生产,强调粟多人富。对外,收复安西四镇,巩固西北边防;坚持边军屯田,打通丝绸之路。励精图治,国富兵强;功显德赫,永载史册。述圣三绝,七曜永照,绝无仅有;无字取胜,谜团难解,悬念千古。

紧靠石碑,是东西相对的阙楼:上小下大,形状棱台;青砖垒砌,高大浑厚。阙楼北侧,是六十一尊王宾像:东边29尊,西边32尊,按队列形式整齐排列。一般高1.6米,宽0.65米,大小和真人相似。它们体形魁伟,穿紧袖衣,腰束宽带;它们足登皮靴,双脚并立,恭敬侍立;它们双手前拱,表示祈祷,姿态谦恭。它们仿佛是列队等候,参加重大典礼,恭迎皇帝到来。但遗憾的是,它们大多头部被毁,只有两尊残存:浓眉深目,高鼻短须,气宇不凡。它们背后原有国名、官职和姓名;因长期风化,多数已无法辨认。仅有两尊,字迹比较清晰,是伊朗和阿富汗。据介绍,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同7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高宗驾崩后,举国哀悼,61个国家和地区派出特使或首领,参加安葬仪式。葬礼之后,武则天敕令工匠用写真手法,雕刻了参加葬礼的使节或首领,立于朱雀门两侧。六十一尊宾像,反映了当时的中外关系,是唐代中外交流史的标志。至于头像损坏,众说不一:外国侵略者觉得有失尊严,打掉头部;当地百姓认为石像变妖造孽,打碎头部;改朝换代中军阀混战,破坏了石刻;关中大地震,使头部断裂;明清战争连连,毁坏了石像。六十一王宾,呈现了大唐盛世,显示了帝国国威;无头而立,究竟是谁所为,至今仍是谜团。

拾阶而上,便到了献殿遗址。平台上,有两只石狮蹲踞: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硕大健壮,威而不发。按传统,雄狮左蹄踩绣球,雌狮右蹄抚幼狮;可眼前的两只蹲狮,蹄下空无一物,雌雄难以分辨。正如鲁迅所言,武则天做皇帝,谁敢说男尊女卑。狮子,第一守护神;蹲狮护陵,始于乾陵。向前看,有两块墓碑:毕沅书写的,是“唐高宗乾陵”;郭沫若书写的,是“乾陵唐高宗与则天皇帝合葬之墓”。导游说,乾陵仿唐长安城而建,分为宫城、内城与外城:宫城中心为墓室,象征皇权至高无上;内城四面各有一门,分为青龙门、白虎门、朱雀门与玄武门;外城周长80里,当时建房378间。历史上,乾陵多次险遭厄运:唐朝末年,黄巢率40万大军,挖出40米深的黄巢沟,却没有找到陵墓入口;五代时期,温韬调集数万兵马盗掘乾陵,遭遇暴雨洪水,只能被迫放弃;民国初年,孙连仲率部进驻乾陵,命属下炸了许多地方,也没能找到墓道进口;解放后,当地农民开山挖石,偶然发现地宫道口,幸好被政府阻止。经考古勘查,墓道完好如初,周围没有盗洞。换句话说,没有被盗的痕迹。乾陵有幸至今未被盗掘,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虽说乾陵内藏丰富,陪葬无数,但最佳选择,还是让二圣安息,陪葬深藏!让悬念永悬,谜团永谜!

展开全文阅读

继续向前,登上梁山顶峰。北观五峰山,西看翠屏山,南望太白与终南,东眺九宗山:八百里秦川,一览无遗。凝望东南,有17座陪葬墓:按墓主地位高低,由远及近排列。从南面下山,沿神道返回;边走边想,突发灵感:乾陵,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可谓天下第一皇陵。它不光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独一无二;而且还悬念多多,谜团重重,最具个性。(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陈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