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半坡博物馆(陈祥书) (教师随笔)

阅读:41  2016-09-20

                                 西安半坡博物馆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陈祥书

(215101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西安半坡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半坡遗址,是母系氏族的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它距今大约6000多年,呈现半坡先民的生活情景;它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图,为中国原始文化的发源地。1961年,半坡遗址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步入遗址大厅,有一张半坡村落复原图:布局严谨,建筑井然;组织严密,制度规范。半坡村落,呈不规则圆形,以大围沟为分界:围沟内,是居住区;围沟外,东边是制陶区,北侧是墓葬区。村落中心,有座大房子:面积最大,类似大会堂。大房周围,密布着小房子:朝南开门,呈向心状。前者给老人儿童居住,也是大事活动场所;后者供成年女子居住,晚上接待走婚男子。

抬眼居住展区,有两所早期房屋遗址:一所是圆形的,半地穴式的。东西直径为6.3米,南北直径6.7米;门向朝南,门宽1.10米;门两侧有隔墙,屋中间有灶炕。另一所是方形的,半地下式的。边长为3.8米,深为0.7米;门道南开,呈斜坡状;其两侧有四柱洞,里侧有一门槛;屋中心有灶坑,居住面抹过泥。往前走,有一座中期房屋遗址:长方的,仍为半地下式的。东西长4.4米,南北宽3.2米,深0.64米。与东部相比,西部高出约0.1米,形成平台,为睡觉之处。房屋东部,有一些陶罐、箭头和碎罐。朝前看,为后期房屋遗址:地面上的,框架式的。有12根木柱,立于地面,构成框架:分为3排,每排4根;扎入地下,深达1.3米。木柱上端,搭设椽木,形成屋顶:人字形,两面坡式的。居住遗址,原始村落;房屋遗址,原始建筑。

转眼制陶展区,有座陶窑:早期的,横穴的。虽已残破,但尚能看出其内部结构。虽说形体矮小,形式粗陋,结构简单,但却完整合理,制作巧妙,为后来先进陶窑奠定了基础。站在展区前,听导游讲解:半坡遗址中,共发现了6座陶窑。其中,横穴窑4座,竖穴窑2座。无论哪种,都由火膛、火道、窑箅和窑室组成。早期的是横穴窑,后期的为竖穴窑;相比之下,竖穴窑要比横穴窑先进。不管哪种陶窑,体积都较小,每窑每次只能烧出三五件小器,或一两件大器。虽用木材作燃料,但温度却可达到1000摄氏度。火候好时,陶器硬度极好,颜色纯正。而制陶,可将陶泥进行捏塑,直接制成泥胎;也可将陶泥搓成扁状泥条,再圈盘成所需形状。陶窑是先民的第一次创造,制陶术是人类的划时代发明。陶窑遗址,原始作坊;制陶遗址,原始制造。   

聚焦墓葬展区,有座特殊墓葬:墓主人,小女孩,三四岁;葬礼上,按成人葬俗,有木板棺椁;随葬品,有陶器、耳坠等,远远超过成人。如此厚葬,说明了女孩身份特殊,妇女享有特权。再看瓮棺区,有一些瓮棺:使用陶瓮与陶盆,埋葬小孩。幼儿夭折后,被放入陶瓮,上面盖上陶盆。瓮棺上,有个圆孔,供灵魂出入;反映了灵魂不灭,信仰宗教。据资料,北边为墓葬区,有墓葬174座。整体看,排列整齐,井然有序。形式上,分为仰卧葬、伏卧葬和屈肢葬等。其中,仰卧葬,仰身直肢,为正常死亡者。伏卧葬和屈肢葬,前者朝下趴伏,后者似胎儿蜷曲,皆为非正常死亡者:或被俘而死,或因病而死。但不论哪种形式,头部一律朝西,表明死后有灵魂,葬礼有宗教。多数死者,都有三四件陪葬品:打水的,炊煮的,盛物的。墓葬遗址,原始葬礼;墓葬礼仪,原始宗教。

走出遗址大厅,向前进入陈列室。迎面,有幅自然地理位置复原图:半坡遗址,位于浐河东岸二级台地上,距今浐河河床800米,高于浐河约有9米。前临浐河,后倚白鹿原,南是终南山,北为渭河川地。6000年前,半坡气候温暖,空气湿润;有白鹿原遍布的原始森林,有茂密葱笼的终年树木,有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地理位置如此优越,自然资源如此丰富,自然环境如此优美;自然而然,半坡人就选择定居生活,进行狩猎采集,从事生产劳动。于是,也就创造了原始农业,发明了原始手工业,成就了原始文化。 

第一展室,陈列工具。有石器、骨器和玉器,反映发明创造。展柜一,狩猎工具,展示原始狩猎。有弓箭,还有飞球索。弓箭,是当时最有效的工具:射程远,射速快;推进力大,连续性强;杀伤力强,命中率高。它避免了面对面的人兽搏斗,延长了手臂和大腿,增强了半坡人的狩猎能力。飞球索,用兽筋、绳索或藤条系住石球。使用时,手执一端,举过头顶;对准野兽,猛力旋转;适时掷出,击中野兽。究其原理,是利用惯性和离心力。展柜二,捕猎工具,展现原始捕猎。有鱼叉、鱼钩,还有鱼网、石网坠。无论鱼钩,还是鱼叉,早期的皆没有倒钩倒刺,类似直鱼钩直鱼叉;但后来的都有倒钩倒刺,可与现时鱼钩鱼叉相媲美。石网坠,是将河卵石两侧打击出缺口制成的。有的是扁圆形的,有的是椭圆形的。使用时,系在渔网底部,使渔网能沉到河底。展柜三,生产工具,显现原始农业。有石斧和石刀,也有石铲和石锄,还有石镰和陶刀,更有石磨盘。石斧和石刀,用来砍伐树木,割去杂草;石铲和石锄,用作翻耕土地,疏松土壤;石镰和陶刀,用于收割庄稼,收获蔬菜。石磨盘,可碾压粟粒,加工小米。值得一提的是,半坡遗址曾挖掘出两小陶罐,发现其中保存着粟粒与菜籽;由此可证明半坡人既种粮食,又种蔬菜。狩捕工具,原始生活;生产工具,原始生产。

第二展室,展出彩陶。彩陶纹饰,表现彩陶艺术。展柜一,饮食器。有碗钵,也有盆盘盂,还有豆杯等。图案精美,纹彩华美;以橙红为主,少数灰黑色。其中,鱼纹彩陶盆,最为典型:盆口微卷,通体红色。外壁上,游鱼三尾,互相追逐,循环不已;形态上,眼睛圆睁,嘴巴大张,悠闲遨游;绘画上,线条流畅,比例准确,技法高超。展柜二,炊器。以陶罐为多,也有陶甑。颜色红褐,粗沙制成,质地粗糙;泥中加沙,热胀冷缩,不易破裂。其中陶罐,有锥刺纹的,也有剔刺纹的,还有三角纹彩的。而陶甑,古代蒸锅,可蒸熟食物,为最早利用蒸汽。展柜三,水器:汲水的、提水的和盛水的。有葫芦瓶、船形壶和带流罐,还有小口平底瓶、小口细颈大腹壶与小口直腹尖底瓶。最具代表的,是用于汲水的小口尖底瓶:小口短颈,鼓腹尖底,腹侧双耳,细绳纹饰。使用时,双耳系绳后,放入水中;瓶子触水后,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自然竖起。巧妙之处,在于运用了浮力与重心原理。展柜四,储藏器。以大瓮、大缸与大罐为多,以储藏食物、粮食和用水为主。最为常见的,有大口小底瓮:口径特别大,底径非常小,高约0.8米。体形颇大,制作精工,反映农业与手工分工。细细品味,彩陶线条简练,形式古朴:构图上,以圆点、直线和少量弧线为主;图案上,主要是象生性和几何性的:象生的,鱼纹或变形鱼纹最为常见;几何的,三角纹和圆点纹使用最多。彩陶用品,原始手工;彩陶纹饰,原始艺术。

展开全文阅读

迈出展室,绕池前进;回望雕像,端详半坡姑娘:发髻高绾,面含微笑;身着麻布衣,手持尖底瓶。蹲踞水边,望着水面;凝神遐思,恬静秀美。站立像前,穿越时空,遥想远古:半坡遗址,母系氏族社会;半坡村落,原始生产生活;半坡器具,原始发明创造;半坡繁荣,原始文化艺术。西安半坡,华夏第一村;浐河半坡,文明发祥地。

 

陈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