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阅读:88  2017-01-2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了解背景资料。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过程中,体会准确精妙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提高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  幻灯片课件

其    他  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学期收心教育

1、请同学们交流假期的收获和新学期的打算。

2、请同学交流假期中你认为最有意义的新闻报道。

二、了解本学期第一单元所学内容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四、共同学习

1、交流新闻的相关知识

(1)新闻的特点: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 开学第一天做好收心教育。

朗读单元提示,交流获得的信息。

由奥运新闻或当天新闻导入新课学习。

掌握新闻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

(2)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4)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2、朗读课文

(1)掌握字词: 要塞  芜湖  荻港  溃退  歼灭   瑰宝   督战

(2)整体感知: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

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3、探讨研究:

(1)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2)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3)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4)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A.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

B.词在程度上的差别,表达才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C.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

五、小结:课文结构

六、作业:用本节课所学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锐不可当

高屋建瓴  气势磅礴

教师点拨: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A.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C.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 锐不可当   西(较详) 中(略) 东(详)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 溃不成军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