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考考点强化训练二十九 散文阅读——技巧语言

阅读:473  2016-09-22

考点强化训练二十九 散文阅读——技巧语言

(时间: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泉水与垂杨

张 炜

①如果从高处俯瞰,会发现这样一座城市:北面是一条大河,南面是起伏的山岭,它们中间是绿色掩映下的一座城郭。河是黄河,中国最有名的一条大河,行至济南愈加开阔,坦荡向东,高堤内外尽是蓬蓬草木。山岭为泰山山脉东端,覆满了密集的松树,有著名的四门塔、灵岩寺、千佛山、五峰山、龙洞等佛教圣地。

②济南将始终和刘鹗的名句连在一起: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这八个字给人以无限想象,说的是水和树,是人类得以舒适居住的最重要的象征和条件。如果一个地方有水有树,那肯定就是生活之佳所。

③来济南之前,曾想象过这样的春天:一些人无忧无虑地在泉边柳下晒着太阳,或散步或安坐,脸上尽是满足和幸福的神色。煮茶之水来自名泉,烧茶之柴取自南山,明湖有跳鱼,佛山有倒影,市民从容又欣欣。这样的描绘当然包括了预期,当然是外地人用神思对自己真实生活的一种补充。

④来到济南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春末夏初时节。尚未安顿下来,即风尘仆仆赶往大明湖。果然是大水涟涟,碧荷无边,杨柳轻拂,游人闲适。最让人感到亲切的是泥沙质湖岸,自然洁净,水鸟拦路。这令东部人想起了海,让西部人沾上了湿。一座多泉之城,名泉竟达七十二处;其实小泉无限,尽在市民家中院里,从青石缝隙中流淌不息,习以为常。记得当年从大明湖离开,穿小巷抄近路,踏进阴阴的胡同,一脚踩上的就常常是润湿的石块,有人告诉:下面压了泉。

⑤而后又去龙洞山,看见了出乎意料的北方大绿:无边的山地全被绿色植被所遮掩,放眼望去几乎看不到裸石和山土。怀抱粗的大银杏树、长达十丈的攀崖葛藤,让人触目叹息。正是秋天,径湿苔滑,野果盈怀,采不胜采。耳听的全是野鸡啼山猫号,一仰头必有大鹰高翔。守山人比比画画说山里有狼,有银狐和豹猫之类。最难忘一只猫头鹰大白天蹲在路边,让人抚了三下光滑的额头才怏怏而去。

⑥由于济南以前曾有德意志人染指,所以留下了一个著名的车站广场钟楼。这座钟楼与另外几处历史更久的大教堂一起,给古老的城市添上了异国情调,于对比中调剂了人的口味。苍苍石色和高耸的尖顶,记录了异国人的智慧和美。这是一段特殊历史的见证,见证了国势羸弱而不是开放;但它的美不仅是客观的,而且还无一例外地同样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⑦看过了自然与建筑再听戏曲,听当地最为盛行的吕剧、说书和泰山皮影。湖边说书人使用的济南老腔,厚味苍老,直连古韵,听得人颈直眼呆。泰山皮影则有专门的传人,属于视听大宴,特别入耳入心的是老艺人略显沙哑的泰山莱芜调,说英雄神仙和妖魔鬼怪,如同畅饮地方醇酒。与这一切特别匹配的就是泉水和垂杨。

⑧这种初始印象既是确切的又是新鲜的,它一直会留在心中作为一个对比,并作为一个记忆告诉未来:这就是济南。

⑨近三十年弹指而过。如今济南高楼林立,垂杨尚可寻,名泉迹犹在。钟楼渺无踪,皮影留泰安。仁者爱人,不爱人就会杀树。三十年来,爱树的济南人顽强地护住了湖边垂杨,虽不再“户户”;力促干涸的泉水重新喷涌,虽不再“家家”。这就是一座城市演变的历史,这就是现代工业化中的进与退。

⑩如果仍然给梦想留下了空间,那么这个空间里最触目的仍然也还是那两个老词:泉水——垂杨。

浏览完整试题(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第②段引用刘鹗的名句来点题,揭示了济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突出的自然风貌,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B.第③段写想象中的济南,主要目的是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跌宕之美。

C.作者善于捕捉细节,如第⑤段中描写猫头鹰“怏怏而去”的情态就从侧面表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

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注意了详略的取舍,虚实的处理,尤其注意前后照应,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E.本文围绕“泉水与垂杨”从多方面选取材料,丰富了文章内容,但第⑥段写德意志人染指,游离了主题。

答案:AD

解析:B项,主要目的是突出了济南的泉水与垂杨的名声之大。C项,“对自然的破坏”理解错误。E项,“游离了主题”理解有误。第⑥段写德意志人染指,意在表现这给古老的城市添上了异国情调。

2.文章中间部分用大量篇幅描写对济南的初始印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答: 

答案:①突出济南曾经“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自然美景,表达对济南作为生活之佳所的由衷喜爱。②与下文如今不再“家家”不再“户户”的情景形成对照,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眷恋,为引出对现代工业化的思考作铺垫。

3.(考点题)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谈谈你对第⑧段中“这就是济南”一句的理解。

答: 

答案:“这就是”突出了对济南美好、鲜明的初始印象,充满了赞美之情。并以此告诫我们在未来济南的现代工业化中保持这种美。

解析:应把握住“这就是”三个字,指出“这”指代的内容,然后联系主旨作答即可。

(2)请简要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答: 

答案:用假设复句,再次强调泉水、垂杨寄托着人们的生活梦想,进一步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期待。同时,在篇末点题,照应前文,深化文章主题。

解析:文章最后一段其实就是一个句子,可以从结构及与主旨的关系等角度考虑。

4.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该如何处理现代工业化中的“进与退”的关系?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既要重视城市的现代工业化发展,又要重视城市自然美景的保护。济南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保住了垂杨、泉水代表的自然环境,留住了人们的美好期待。现实生活中,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城市现代工业化发展的情况比比皆是,那是不足取的。

解析: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但要注意联系文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石砌的史书——阿斯哈图

张抗抗

“阿斯哈图”是什么意思?阿斯哈图是蒙语,汉译为“险峻的山峰”。阿斯哈图在哪里?阿斯哈图在天边。去阿斯哈图怎样走?从赤峰启程至克什克腾旗经棚镇,然后再往北行三小时。若是夏季,那将是一次绿色的旅程。把绿色走到尽头,耸立的大山阻断了去路。大山拔地而起,如同草原剽悍的巨人卫队。换车上山,峰回路转,扬起一路烟尘。山脚是一层层茂密的白桦原始次森林,沿途可见灌木草坡交替,已是一派高原风光。抬头仰望,山顶嶙峋的巨石轮廓,似乎遥不可及。

是什么原因让你走那么远的路,去阿斯哈图?是因为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独一无二的“冰川石林”。

世上有很多冰川遗址和怪石奇林呵,为什么非要去阿斯哈图呢?我喜欢它那种宏伟的霸气、磅礴的气势和气度,那种不可一世的傲慢、遗世独立的尊严。在我曾经走过的地方,那些秀美的石林都太精致太诡谲了。

阿斯哈图的山峰终于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穿着什么颜色的袍子?我无法辨别它的颜色,因为它始终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灿灿斜阳直射之下,它是暖金色;背阴处却是中性的灰褐;远远的剪影是冷冷的黑;走到近前细细观摩,越发觉得它的调性难以确定,色块互相渗透融合,一抹赭红、一层青灰、一团麻黄、一片蓝绿;当它们混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斑驳沉着的杂色,似一座巨大的露天矿藏。

阿斯哈图的岩石究竟是什么形状,能让人如此震撼?我无法描绘它的形状,因为每一座山岩的姿态,从每一个不同的角度望去,都会变成另一种样子。通常,它们会被牵强地解释成各种世俗的物体,被赋予某些象征性的意义,比如塔、鹰或是情侣。但在我看来,阿斯哈图是一座史前古城堡的遗址,高几十米的城墙巍然矗立,陡峭的烽火台依然坚硬,石砌的通道在荒草中依稀可辨,奇巧牢固的防守工事潜藏在拐角的暗处……那是一个消失了的巨人王国,山峦间每一道高不可及的断垣残壁上,都遗留着当年的巨人营造城堡的痕迹。若是从这一座砖墙走向另一座石壁,要经过开阔辽远的山梁与谷地。在夕阳下眺望周边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四处散落的城堡废墟,我确信巨人王国是曾经存在过的。唯因其巨,而不堪其重。

那么你见到阿斯哈图石林城堡中的巨人脚印了吗?我见到山坡上以完整的巨石铺就的巨人卧榻。我看到山谷中岩石上烙刻的巨人手纹。在荒凉的城堡石壁下,开满金红浅紫的野花,每一片战栗在风中的花瓣,都残留着远古的气息。但我最终被阿斯哈图慑服,仍是因为阿斯哈图山巅上那些神奇的花岗石,每一块或方或扁,就像用锋利的刀斧削凿后打磨而成。岁月流逝风雨剥蚀,它们被挤压成棱角浑圆的石块石板,边缘清晰、线条流畅、厚薄均匀,然后一层一层地重叠,整整齐齐地码放,犹如一页页巨型厚纸,最后被装订成了一本本重量级的大书,随意地摞在山峦的高地上。我第一眼仰视它们的那个瞬间,有一种打开翻阅的冲动。我想这石头的书页里定是藏有文字的,每一页都有葱郁的白桦树林、烂漫的山花作为插图,这是一座用石头史书垒砌的城堡,深邃的岩缝里刻录着历史的沧桑。阿斯哈图,原来是一部巨人的史书。史书未著一字而尽得风流。

你走不出阿斯哈图了,这一座巨大的地质博物馆,真解不开你的种种迷思吗?回望阿斯哈图,我看见巨石峰尖上的冰山漂砾插入云层,将绚丽的晚霞温柔地撕裂。想象着远古时期冰封雪盖的阿斯哈图,怎样在微弱的暖意中渐渐苏醒;高原隆升,顶开了巨大的冰盖,雪层崩塌;冰川融水,刨蚀浸蚀拔蚀冲蚀,终至水滴石穿水落石出。克什克腾的阿斯哈图石林,是冰川馈赠给人类的珍贵遗产。如此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大手笔,超越了人类已有的文字记录。

展开余下试题后记:

阿斯哈图纠正了我们以往对草原的肤浅认识。其实,没有巨人也没有巨人王国,只有地壳运动所留下的那部石砌史书,从此将被人们一次次用目光抚摸,然后,记住。

(选自《张抗抗散文》,有删改)

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第1自然段巧妙设置三个问题,答案诗意浪漫,使读者在困惑和迷茫中揭开阿斯哈图的神秘面纱。

B.草原深处的阿斯哈图呈现出了令人感到惊异的地貌特征,冰川石林在平坦的草原地带显得格外突出。

C.石林主要是在高原隆升,冰川融水的刨蚀、浸蚀、拔蚀和冲蚀等作用下形成的,是自然恩赐的珍宝。

D.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了阿斯哈图巨石巍然高耸的形象特征。

E.阿斯哈图,原来是一部巨人的史书,作者从中读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读出了石林的执着悲壮。

答案:BC

解析:A项,不是“困惑和迷茫”,而是“好奇和憧憬”。D项,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E项,“读出了石林的执着悲壮”夸大其词,文中没有具体体现。

6.(考点题)作品在写法上有哪些明显特点?分别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