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川省眉山中学2017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267  2016-10-20

2017届高三10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以讫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千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超越的主要原因。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的尺度,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

唐王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的新王朝。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在“建安风骨”流变史上,唐代两个标志性人物是初唐的陈子昂与盛唐的殷璠。陈子昂最早标举“汉魏风骨”的旗帜,将“兴寄”与“风骨”联系起来,张扬“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美学,达到与“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境界。这使得他在继承建安诗歌慷慨苍凉的风格之外,又富于壮大高昂、寥廓雄浑的气概。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使刘勰“风骨”说焕发了生机。这种流变既呈现为从文、辞到兴象、境界的迁移,又体现为自道德而审美的流转,折射出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

“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一方面恰切地说明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古老命题。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深化了诗人的生命体悟;文学的温情与浪漫,又赋予政治一种别样的情致。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当“建安风骨”不再只是某一个时代的符号,而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我们才更为深沉地洞察了“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选自王洪琛《“建安风骨”之流变》,《光明日报》2016年08月26日)

浏览完整试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安风骨既指汉魏时期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是指从南朝到宋明时期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B.建安风骨历经流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特性的一个重要的符号。

C.不再以“德”为唯一尺度,还开始重视“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这种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正是建安风骨形成的时代背景。

D.刘勰对“建安风骨”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美学精神的提炼,他将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概括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等原因,造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的超越。

B.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形成后,很快地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也深远地影响到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等方面。

C.刘勰从《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出发,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

D.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正是曹丕“文以气为主”理念与刘勰“风骨”说的本质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统一、稳定和强大的唐朝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后,历朝历代的诗人都追求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

B.刘勰的“风骨”说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得益于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并用“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

C.从“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时代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提醒人们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D.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时代,当“建安风骨”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人们才能更深切地理解“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师旦字潜叔,枢密副使稹之从子。美容仪,身长六尺。少年颇涉书史,尤刻意刑名之学。用稹荫,试将作监主簿,累迁宁海军节度推官。知江山县,断治出己,吏不能得民一钱,弃物道上,人无敢取。以荐者改大理寺丞、知彭城县,迁太子右赞善大夫,移知康州。

侬智高破邕州,顺流东下,师旦使人觇贼,还报曰:“诸州守皆弃城走矣!”师旦叱曰:“汝亦欲吾走矣。”乃大索,得谍者三人,斩以徇。而贼已薄城下,师旦止有兵三百,开门迎战,杀数十人。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曰:“明日贼必大至,吾知不敌,然不可以去,尔留,死无益也。”遂与监押马贵部士卒固守州城。召贵食,贵不能食,师旦独饱如平时;至夜,贵卧不安席,师旦即卧内大鼾。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众皆曰:“愿为国家死。”至城破无一人逃者。矢尽,与贵俱还,据堂而坐。智高麾兵鼓噪争入,胁师旦,师旦大骂曰:“饿獠,朝廷负若何事,乃敢反邪!天子发一校兵,汝无遗类矣。”智高怒,并贵害之。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师旦遇害时,年四十二。柩过江山,江山之人迎师旦丧,哭祭于路,络绎数百里不绝。

同时有王从政者,以东头供奉官、阁门祗候,与侬智高战于太平场,被执,骂贼不已,至以沸汤沃之,终不屈而死。赠信州刺史,录其孙二人。

(节选自《宋史忠义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B.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C.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D.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子指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这里指的赵师旦是赵稹的侄儿。

B.荫是恩荫之意。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这里指赵师旦因赵稹的恩荫而得以任官。

C.大理寺是古代负责审判复核案件的官署名。因地方官员的司法权力过大,可自行勾决死刑犯人,造成不少冤假错案。为了使刑狱汇总,始置大理寺,作为复审机关。

D.赠本义是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后来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也叫赠,文中就是此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师旦年少之时,尤其钻研刑名方面的学问,并因叔父赵稹的恩荫,试任将作监主簿,多次升迁为宁海军节度推官。

B.等到邕州被侬智高率兵攻破,城中守兵没有一个人逃走。守兵弹尽箭竭,赵师旦与监押马贵一起回到府衙,据厅堂而坐。

C.敌贼已经逼近邕州城下,赵师旦仅仅有士兵三百人,打开城门迎战敌贼,歼灭敌贼几十个人。

D.赵师旦与侬智高作战被抓住,责骂贼敌不已,最终不屈而死,被朝廷追赠为信州刺史,朝廷录用了他的两个孙子为官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5分)

(2)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11分)

村饮

黎简

村饮家家醵酒钱,竹枝篱外野棠边。

谷丝久倍寻常价,父老休谈少壮年。

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藉落花眠。

秧苗已长桑芽短,忙甚春分寒食天。

【注】①黎简:清代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亲历广东连续三年大旱,后又连降大雨,禾稻毁坏严重,物价飞涨。②醵(jù):凑钱喝酒。

8.诗歌颈联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

9.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展开余下试题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 , ”是西汉兴隆的原因。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 , ”两句含蓄表达了苏轼渴望被重新任用的心情。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音和颜色两方面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天 火

阿 来

多吉跃上那块巨大的岩石,口中发出一声长啸,立即,山与树,还有冰下的溪流立刻就肃静了。

岩石就矗立在这座山南坡与北坡之间的峡谷里。多吉站在岩石平坦的顶部。背后,是高大的乔木,松、杉、桦、栎组成的森林,墨绿色的森林下面,苔藓上覆盖着晶莹的积雪。岩石跟前,是一道冰封的溪流。溪水封冻后,下泄不畅,在沟谷中四处漫流,然后又凝结为冰,把一道宽阔平坦的沟谷严严实实地覆盖了。沟谷对面,向阳的山坡上没有大树,枯黄的草甸上长满枝条黝黑的灌丛。草坡上方,逶迤在蓝天下的是积着厚雪的山梁。

多吉手中一红一绿的两面小旗举起来,风立即把旗面展开,同时也标识出自身吹拂的方向。他挥动旗子的身姿像一个英武的将军。他口诵祷词。多吉是在呼唤火之神和风之神的名字。呼唤本尊山神的名字。他感觉到神灵们都听到了他的呼唤,来到了他头顶的天空,他的眉宇间掠过浅浅的一点笑意。

他在心里默念:“都说是新的世道,新的世道迎来了新的神,新的神教我们开会,新的神教我们读报纸,但是,所有护佑机村的旧的神啊,我晓得你们没有离开,你们看见,放牧的草坡因为这些疯长的灌木已经荒芜,你们知道,是到放一把火,烧掉这些灌木的时候了。”神们好像有些抱怨之声。

多吉说:“新的神只管教我们晓得不懂的东西,却不管这些灌木疯长让牧草无处生长,让我们的牛羊无草可吃。”

他叹息了一声,好像听见天上也有回应他叹息的神秘声音,于是,他又深深叹息了一声,“所以,我这是代表乡亲们第二次求你们护佑。”他侧耳倾听了一阵,好像听见了回答,至少,围在岩石下向上仰望的乡亲们从他的表情上看到,他好像是得到了神的回答。在机村,也只有他才能得到神的回答。因为,多吉一家,世代单传,是机村的巫师,是机村那些本土神与人群之间的灵媒。平常,他也只是机村一个卑微的农人。但在这个时候,他伛偻的腰背绷紧了,身材显得孔武有力。他混浊的眼睛放射出灼人的光芒,虬曲的胡须也像荆刺一样怒张开来。

“要是火镰第一下就打出了火花,”多吉提高了嗓门,“那就是你们同意了!”说完这句话,他跪下了,拿起早就备好的铁火镰,在石英石新开出的晶莹茬口上蒙上一层火绒草,然后深深地跪拜下去。

“神灵啊!

让铁与石相撞,

让铁与石撞出星光般的火星,

让火星燎原成势,

让火势顺风燃烧,

让风吹向树神厌弃的荆棘与灌丛,

让树神的乔木永远挺立,

山神!溪水神!

让烧荒后的土地来年牧草丰饶!”

唱颂的余音未尽,他手中的铁火镰已然与石英猛烈撞击。撞击处,一串火星迸裂而出,引燃了火绒草,就像是山神轻吸了一口烟斗,青烟袅袅地从火绒草中升起来,多吉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团升着青烟的火绒草,对着它轻轻而又深长地吹气,那些烟中便慢慢升起了一丛幽蓝的火苗。他向着人群举起这团火,人群中发出齐声的赞叹。他捧着这丛火苗,通了灵的身躯,从一丈多高的岩石顶端轻盈地一跃而下,把早已备好的火堆引燃。

几十支火把从神态激越庄严的人们手中伸向火堆,引燃后又被高高举起。多吉细细观察一阵,火苗斜着呼呼飘动,标示出风向依然吹向面南朝阳、因杂灌与棘丛疯长而陷于荒芜的草坡,他对着望向他的人群点了点头,说:“开始吧。”

举着火把的人们便沿着冰封峡谷的上下跑去。每个人跑出一段,便将火把伸向这秋冬之交干透的草丛与灌木,一片烟障席地而起,然后,风吹拂着火苗,从草坡下边,从冰封溪流边开始,升腾而上。剩下的人们,都手持扑火工具,警惕着风,怕它突然转向,把火带向北坡的森林。虽然,沟底封冻溪流形成的宽阔冰带是火很难越过的,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每一个人都知道,这火万一引燃了北坡上的森林,多吉蹲进牢房后,也许就好多年出不来了。

就因为放这把山火,多吉已经进了两次牢房。

今天,上山的时候,他从家里把皮袄与毛毯都带来了。有了这两样东西压被子,即使在牢房里,他也能睡得安安心心,暖暖和和了。大火燃起来了,引燃了那些荒芜了高山草场的坚硬多刺的灌丛,沿着人们希望它烧去的方向熊熊燃烧。来年,这些烧去了灌丛的山坡,将长满嫩绿多汁的牧草。

烧荒的滚滚浓烟升上天空,这大火的信号,二十多公里外的派出所都可以看到了。要不了几个时辰,公安开着警车就会出现在机村,来把多吉捕走。

(节选自《天火》,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头两段交代了主要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庄严而神秘,造成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以多吉的祈火、引火、点火为主线,主线清晰,情节富于变化,笔法老练,凸显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C.第四段多吉在心里的默念,既展示出他对新的世道的强烈不满,更展示出他对旧神的虔诚信奉。

D.小说中人物的姓名设置、景物特点和动作、语言等细节的描写,让小说蒙上了神秘、庄重的色彩,并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温暖气息。

E.作者擅长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重视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摹,并且注重了景物与环境描写对人物的衬托作用,使人物个性鲜明。

(2)简析小说主人公多吉这一形象的特点。(6分)

(3)多吉呼唤神、跪拜神、唱颂词,看似荒诞的细节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4)文章结尾处,多吉和村民一起“引燃了那些荒芜了高山草场的坚硬多刺的灌丛”,一场“山火”蔓延,但小说的题目是“天火”,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获得了助学金,但由于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加上所谓教育局的文件,信息闭塞的徐玉玉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②在座谈会上,抗洪救灾英模代表结合工作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水库除险加固、河流治理、城市供排水、道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③只要上下一致,戮力同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人民必定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

④看着景区里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总有一些人对“禁止烧烤”的警示牌习以为常。

⑤杭州G20峰会的成功举办,让世人再次想起8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授命,同舟共济,把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发展的轨道上。

⑥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摒弃那些限制和阻碍创新人才培养的僵化模式、陈旧思维和不良风气。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査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展开余下试题B.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C.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

D.面对电商领域投诉激增的现状,政府管理部门和电商平台应及时联手,打击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4.下列句子衔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在电视剧《假如爱有天意》中,贯穿整个剧集的是佛道中的“前世今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法原生,皆系缘分。_______;________。(节选自《唯美爱情的影像制作》)

①偶然的相遇,蓦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②剧中两个人的父母因为战争而分离,结局是上一代的错过

③这种缘分再续的禅理的融入使得观众在感受爱情的美好的同时,也愿意去相信爱情,相信来世今生

④无论是死亡还是其他,此生缘分已尽,静待来生

⑤下一代便是他们的来生,上一代的爱情最终在下一代的身上生根发芽,隐露着爱别离又相逢的宿命

A、②④⑤ ①③ B、①②⑤ ④③ C、①②④ ⑤③ D、②⑤③ ①④

1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選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① ? 崔永元老师在主持时说了一句话:语文的魅力就在于一个乞丐和一个诗人晒太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语文是什么? ② ,在物理学里,场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物理量;而在语文课堂里,场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生命量。语文学习经历告诉我,语文素养的核心就在于阅读。而且,我认为, ③ ,因为中学生的时间是紧张有序的,中学生的生活是单纯而无干扰的。青春的空白期需要书籍来充实,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这个时间很关键。

16.下图是“孔子学院标识”,请写出该标识主体部分的构成要素及寓意。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准确,不超过50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3部片名改编自成语的电影纷纷上映,《怦然星动》、《从天儿降》、《不可思异》。除了3部影片的质量引发网友吐槽外,片名更是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电影拍不好也就算了,误导孩子写错成语怎么办?更有网友调侃,这3部电影应该叫“成语挑错字”系列或者“改编成语杀手”系列。之前,被篡改的成语不时出现在广告语中,为此广电总局发布相关规定,禁止使用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词语,然而效果似乎并不明显。这不禁让我们对当代儿童少年的语言文化培养表示担忧。

对于这件事情,你怎么看?请根据材料,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7届高三10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以讫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千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超越的主要原因。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的尺度,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

唐王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的新王朝。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在“建安风骨”流变史上,唐代两个标志性人物是初唐的陈子昂与盛唐的殷璠。陈子昂最早标举“汉魏风骨”的旗帜,将“兴寄”与“风骨”联系起来,张扬“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美学,达到与“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境界。这使得他在继承建安诗歌慷慨苍凉的风格之外,又富于壮大高昂、寥廓雄浑的气概。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使刘勰“风骨”说焕发了生机。这种流变既呈现为从文、辞到兴象、境界的迁移,又体现为自道德而审美的流转,折射出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

“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一方面恰切地说明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古老命题。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深化了诗人的生命体悟;文学的温情与浪漫,又赋予政治一种别样的情致。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当“建安风骨”不再只是某一个时代的符号,而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我们才更为深沉地洞察了“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选自王洪琛《“建安风骨”之流变》,《光明日报》2016年08月2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安风骨既指汉魏时期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是指从南朝到宋明时期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B.建安风骨历经流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特性的一个重要的符号。

C.不再以“德”为唯一尺度,还开始重视“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这种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正是建安风骨形成的时代背景。

D.刘勰对“建安风骨”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美学精神的提炼,他将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概括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的动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