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成都三中2017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424  2016-12-01

2017届 11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9分)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晴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蜒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这一时期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因为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所以宋词中的“愁绪”,都会通过对眉黛的描写来表达。

浏览完整试题D.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1.C(以偏概全,“都会”,原文为“很多时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2.D(或然变必然。原文的意思是“‘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C.“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宋代词人就将其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3.B(曲解原意。前一句中的“眉黛”是用来表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后一句中的“眉黛”是用来写愁绪,体现女子的惆怅心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12分)

说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畽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枚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它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甙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个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徒,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鹤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

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

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LED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中将起到节能的作用。

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水质检测。

D.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其栖息环境。

4.C

5. 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4分)

【要点】①萤火虫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②多不喜迁徙。③求偶时以闪光信号吸引异性。④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意思对即可。)

6.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意。(5分)

【要点】①萤火虫“也是文化的”: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能启迪人类的科学发明;还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②“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展开余下试题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籍,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到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

7.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BE

8. 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4分)

【要点】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②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意思对即可。)

9. 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6分)

【要点】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

(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溥字齐物,并州祁人。父祚,为郡小吏,有心计。溥,汉乾祐中举进士甲科,为秘书郎。时李守贞据河中赵思绾反京兆王景崇反凤翔周祖将兵讨之辟溥为从事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及藩镇相交结语 周祖籍其名,将按之,溥谏曰:“魑魅之形,伺夜而出,日月既照,氛沴自消。愿一切焚之,以安反侧。”周祖从之。师还,迁太常丞。周祖疾革,召学士草制,以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宣制毕,周祖曰:“吾无忧矣。”即日崩。世宗将亲征泽、潞,冯道力谏止,溥独赞成之。凯还,加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世宗尝从容问溥曰:“汉相李崧以蜡书与契丹,犹有记其词者,信有之耶?”溥曰:“崧为大臣,设有此谋,肯轻示外人?盖苏逢吉诬之耳。”世宗始悟,诏赠其官。显德四年,丁外艰。起复,表四上,乞终丧。世宗大怒,宰相范质奏解之,溥惧入谢。宋初,进位司空。乾德二年,为太子太保。五年,丁内艰。服阕,加太子太傅。开宝二年,迁太子太师。中谢日,太祖顾左右曰:“溥十年作相,三迁一品,福履之盛,近世未见其比。”太平兴国初,封祁国公。七年八月,卒,年六十一。辍朝二日,赠侍中,谥文献。溥性宽厚,美风度,好汲引后进,其所荐至显位者甚众。颇吝啬。溥在相位,祚以宿州防御使家居,每公卿至,必首谒。祚置酒上寿,溥朝服趋侍左右,坐客不安席,辄引避。祚曰:“此豚犬尔,勿烦诸君起。”溥讽祚求致政,祚意朝廷未之许也,既得请,祚大骂溥曰:“我筋力未衰,汝欲自固名位,而幽囚我。”举大梃将击之,亲戚劝谕乃止。

(选自《宋史王溥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李守贞据河中/赵思绾反/京兆王景崇反/凤翔周祖将兵讨之/辟溥为从事/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及藩镇相交结语/

B.时李守贞据河中/赵思绾反/京兆王景崇反/凤翔周祖将兵讨之/辟溥为从事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及藩镇相交结语/

C.时李守贞据河中/赵思绾反京兆/王景崇反凤翔/周祖将兵讨之/辟溥为从事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及藩镇相交结语/

D.时李守贞据河中/赵思绾反京兆/王景崇反凤翔/周祖将兵讨之/辟溥为从事/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及藩镇相交结语/

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作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句子成分,如解答本题时要特别注意状语的位置和省略的介词。所给语段中,“京兆”“凤翔”等词是状语,前面省略了介词“于”。据此可排除A、B两项;“得”是动词,是“得到,取得”的意思,作谓语,后应接宾语。据此可排除C项。

11.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并称“三师”,负责教习和辅佐太子。

B.中谢,臣僚受职或受赏后入朝谢恩。

C.豚犬,用以谦称自己的儿子。还可以谦称为犬子、小儿等。

D.致政,指古代官员上书请求做官,即步入仕途。

11.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言文化常识的能力。致政,犹致仕,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即官员辞职归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溥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周祖记下勾结逆贼的官员的名字,打算审问他们,王溥劝说周祖烧了名单,安定人心。

展开余下试题B.王溥深受君主信任。周祖病重时还要授予王溥官职,世宗因李崧与契丹勾结欲治其罪,王溥劝说后,赠给李崧官职。

C.王溥为人孝顺。王溥为父守丧未满三年就被朝廷重新起用,他多次请求服完丧期,触怒了世宗,多亏范质解救了他。

D.王溥仕途顺遂。王溥考中进士甲科进入仕途,一路升迁,宋以后,做了宰相,三次升迁一品官职,近世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1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世宗只是问李崧勾结契丹之事是否属实,王溥说了自己的看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崧为大臣,设有此谋,肯轻示外人?盖苏逢吉诬之耳。

李崧是重臣,如果有这事,怎么肯轻易让外人知道?这是苏逢吉诬蔑他罢了。

(2)祚置酒上寿,溥朝服趋侍左右,坐客不安席,辄引避。

王祚置办酒席给他们敬酒,王溥穿着朝服在他们身边侍奉,客人坐立不安,就退下回避。

【备注】王溥字齐物,并州祁县人。他的父亲王祚,是郡中小吏,颇有心计。王溥后汉乾祐年间考取进士甲科,担任秘书郎。当时李守贞占据河中,赵思绾在京兆、王景崇在凤翔举兵反叛,周太祖率兵去征讨他们,征召王溥担任从事。河中平定后,查获反贼军营中的许多文书,大多是朝中的权臣和藩镇与他们勾结串通的内容。周太祖记录下他们的名字,将要查办他们,王溥进谏说:“鬼魅的形状,等到夜晚才出来,日月已经普照,灾害之气自会消除。希望把文书全部焚毁,以使动荡的人心安定。”周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班师回朝,王溥升任太常丞。周太祖病情危急,召学士起草诏命,任命王溥担任中书侍郎、平章事。宣读完诏命,周太祖说:“我没有忧虑的事了。”当日驾崩。周世宗准备亲自征讨泽、潞二地,冯道极力谏阻,只有王溥赞成。周世宗胜利还师,加封王溥为礼部尚书、监修国史。周世宗曾经从容地问王溥说:“后汉丞相李崧用蜡封书信送给契丹,有人还记得书信中的言词,果真有这件事吗?”王溥说:“李崧是重臣,如果有这事,怎么肯轻易让外人知道?这是苏逢吉诬蔑他罢了。”周世宗才明白,下诏赠给李崧官职。显德四年,遭父丧。守丧未满三年,被朝廷重新起用,他四次上表,请求守丧满期。周世宗大怒,宰相范质上奏解救了他,王溥惧怕,入朝谢罪。北宋初年,升为司空。乾德二年,任太子太保。乾德五年,遭母丧。守丧期满,加封为太子太傅。开宝二年,升为太子太师。王溥入朝谢恩的时候,太祖对身边的人说:“王溥任丞相十年,三次迁升一品,官福之盛,近世没有可与他相比的人。”太平兴国初年,封为祁国公。太平兴国七年八月,王溥去世,终年六十一岁。朝廷停朝两天,追赠王溥为侍中,谥号为文献。王溥性情宽厚,有美好的风度仪表,喜欢培养、提携年轻人,他所推荐的官职升到显赫高位的人很多。王溥很吝啬。他任宰相时,父亲王祚以宿州防御使的身份住在家里,每当公卿到王溥家,必定首先拜见王祚。王祚置办酒席给他们敬酒,王溥穿着朝服在他们身边侍奉,客人坐立不安,就退下回避。王祚对客人说:“他不过是我儿子罢了,无须烦劳你们起身。”王溥劝告父亲王祚去请求辞官,王祚以为朝廷不会准许,他的请求被批准后,王祚大骂王溥说:“我身体还没有衰老,你想稳稳地占据自己的相位,却把我幽禁在家里。”举起大棒要打王溥,亲人们劝说后才住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作者心情的愉悦。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土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E.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运用拟人手法,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

14.B、D(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 给1分;答A、C不给分。)

【A. 第二句开头“往岁”二字点明“叩门求浆”是作者回忆往事,而末句的提到的“新月出现的黄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所以A选项不正确。E. 应为“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C. “衬出作者心情的愉悦”错,应是衬出西村的幽静】。

15.“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参考答案】相同点:都描写到了幽静偏远山环水绕的山村自然风光,村庄的地理位置都较偏远,或是“山重水复”或者“乱山深处”;村庄或是高柳茂林或是柳暗花明,清幽和恬静,表现作者对山村的喜爱之情。 不同点:《山村》侧重于对自然风光的描写,通过“风送禽语”和“苔侵墨痕”表现山村风光的幽静,《游山西村》除却自然风光外,更侧重描写山村的风土人情和风俗,通过对“萧鼓追随”的春社情景的描写和“衣冠简朴”的村民的描写,表现山村生活的淳朴和作者的喜爱之情;《山村》通过“往岁”和“今夕”的对比表现世事的变换,《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今日之景,同时写景之外还蕴含哲理,表现出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看似警诫后人,实则是委婉提醒当朝统治者应以史为鉴,莫重蹈覆辙。

(2)屈原《离骚》中“ , ”两句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

(3)《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一句是: 。

16.(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3)花之君子者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组是(3分)

①31周岁,对于任何一名游泳运动员而言,都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年纪,而菲尔普斯克服了这一切,在里约奥运会上仍拿下了4枚金牌,以23枚奥运金牌总数打破前人保持的奥运奖牌纪录,也创造了奥运历史上奖牌和金牌最多的纪录。

②小李是我最要好的朋友,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在日常的学习与工作中能少犯错误,我非常感激他。

③我跟他认识,也有几年了,但除了见面点头,几句寒暄,就没有别的,因此至今还是白头如新。

④今年暑假,我和几个小伙伴几经艰辛,终于登上了西岳华山绝顶。立于巅峰,放目远眺,天无涯际,我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⑤泛舟在美丽的漓江上,只见江水浩浩荡荡,两岸丛山叠峰,各具神态,令人目不交睫,身在其中,倍感奇趣横生。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17. D 【解析】:①望而生畏——望:看见 畏:畏惧,害怕。表示看见了就害怕。在本句中,符合语意,是正确的。②耳提面命: 对着耳朵告诉,表示教诲的殷勤恳切。多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恳切地教导,而不能用于同辈之间。在本句中,属于用错对象。③白头如新: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在本句中,符合语意,是正确的。④登高自卑——自: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