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安徽省合肥七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305  2017-01-21

2016—2017学年安徽省合肥七中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现在过春节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像20年前那样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都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背后的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78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多集中于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种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从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的变化,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事情,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社会的竞争将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受制于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1.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B.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

C.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不少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

D.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2.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

A.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由数据支撑。

B.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C.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时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

浏览完整试题D.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B.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C.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的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D.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

【答案】

1.C

2.C

3.D

【解析】

1.A.强加因果。“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不足”,这一弊端并没有“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B.张冠李戴。这一特点是“大数据”的特点,而非“大数据教育”的特点。D.混淆概念且无中生有。原文是“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2.表述于文无据,并且“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

3.“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之说于文无据。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以荫主原州截原寨。为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二年四诣阙,陈南方利害,皆见纳用。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路驻泊都监,徙秦凤。居职六年,括生羌隐土千顷以募射手,筑硖石堡、甘谷城,第功最多。

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yì)其酋,敌遂退。河州羌率众三万屯于敦波,欲复旧地,守约度洮水击破之,取窖粟食军。羌老弱畜产走南山,左右欲邀之,云可获万万。守约曰:“彼非敢迎战,逃死耳,辄出者斩!”鬼章围岷州,守约提敢死士鸣鼓张帜高山上,贼惊顾而遁,遂知岷州,降其首领千七百人。迁西上閤(gé)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慕家族颉佷(hěn)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从征灵武,至清远军,劝高遵裕令士众护粮饷,以防抄掠,不听,果以败还。守约有捍海南咸平之功,亦不录。

进为环庆都钤(qián)辖、知邠州,徙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领康州刺史。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河神祠故在南壖(rú),祷而迁诸北,以杀河怒。一夕雷雨,明日,河徙而南,其北遂为沙碛。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召还,道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守约传》,选入时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B.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C.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D.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学、受封或任官的权利。

B.金鼓,是古代交战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

C.路,是仿照唐代的“道”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相当于明清的“省”。

D.河神,又称河伯,是古汉族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后来其他河流的神也称河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守约卫国戍边,恪尽职守。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都被采用;提拔为融州知府,捕杀峒将吴侬,扫除边境祸患。

B.张守约治军严明,禁杀无辜。河州羌人军队被击败后,老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命,张守约向全军发布严禁部下前往截杀、劫掠的命令。

C.张守约通晓边务,胆大心细。难以节制的慕氏家族鼓动部落滋事,他率军征伐,将其斩首;高遵裕征讨灵武,不听他防劫劝告,结果兵败而归。

D.张守约足智多谋,出奇制胜。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率领敢死队在高山上击响战鼓,竖立战旗,虚张声势,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2)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答案】

4.A

5.B

6.C

7.(1)挑选500名士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退却。

(2)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

【解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本句是张守约频繁调动官职以及任泾州知州所发生的事,再联系断句的一般规律,在“泾水经常冲毁城墙”的情况下,“每春必增治堤堰”的意思是“每年春天都必须加固堤坝”,因此应作为完整一读;“适岁饥”是承接前面“费不赀”的内容,应作为一读;综合判断A项正确。

5.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表述错误。古代军队行军作战命令军队行动与进攻就打鼓,即鸣鼓而攻,而命令军队停止或退回就击钲,即鸣金收。所以“金”是用以止众,“鼓”用以进众。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他率军征伐,将慕氏家族斩首”的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是“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做到字字落实。翻译时,要能准确找到赋分点。如(1)句“简”解释为“挑选”,“逆”解释为“迎战”,“众寡不侔”解释为“寡不敌众”,“小”解释为“稍微”。(2)句“驻师境上”的状语后置句式,“不置”解释为“不舍”,“械”的词类活用,“斩于市”的句式等都是得分点。当然词达句顺,句意明确也是赋分的关键。

展开余下试题【备注】【参考译文】

张守约,字希参,是濮州人。(他)凭借父祖的功勋主管原州截原寨。(他)担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中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的利弊,(建议)都被采纳。欧阳修推荐他有智慧谋略、通晓边塞事务,(他)被提拔为融州知州。峒族将领吴侬凭恃险要地势而成为边境祸患,(张守约)捕杀了他。欧阳修又推荐张守约可以担任将帅,(他)担任了定州路驻泊都监,调往秦凤(任职)。在职六年,查出生羌隐瞒一千顷田地用来招募射手,修筑硖石堡、甘谷城,评定功劳(数他)最多。

夏人万名骑兵前来侵犯边境,张守约恰好巡视边境,与他们相遇。(张守约)挑选五百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退却。夏人从两边包抄,张守约在阵前挺身站立,亲自擂响战鼓,发强弩射杀敌方的首领,敌人于是退走了。河州羌族部落首领率三万人马在敦波驻扎,想收复失地,张守约渡过洮水打败了他们,取出他们藏在地窖里的粟米给自己的部队吃。年老体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往南山,张守约的部下想堵截他们,说可以缴获很多。张守约说:“他们不敢迎战,只是逃命罢了,擅自出击的人斩首!”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带领敢死队在高山上擂响战鼓,竖立战旗,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张守约)于是担任岷州知州,降服鬼章手下的首领一千七百人。(朝廷)提升(张守约)为西上閤门使,镇戎军主管,调往环州任职。慕氏家族强横凶狠难以节制,鼓动部落滋事,(张守约)统率军队征讨并擒获他们,部落余众逃到夏国。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跟随(皇帝)征讨灵武,到达清远军,劝告高遵裕命令士兵保护好粮饷,以防备被(敌方)抢劫,(但高遵裕)不听从劝告,结果兵败而归。张守约有捍卫海南咸平的功劳,不被记功。

(张守约)进职为环庆都钤辖、邠州知州,又调任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兼任康州刺史。夏人在南牟驻军十万,畏惧张守约的威名,带领军队退走了。任泾州知州,泾水经常冲毁城墙,每年春天都必须加固堤坝,所花费用无法计算。正值饥荒之年,(张守约)废除了这一劳役。有人问:“怎么对付水灾?”张守约说:“饥荒之年役使民众,比水患还要厉害,我将慢慢想办法解决。”河神祠原来在河南岸,(张守约)祷告后把它迁到河北岸,(用这种方法)来制止河水泛滥。有一天夜里雷雨大作,第二天,河水改向南流,河的北岸就成为沙滩。(朝廷)召(张守约)回朝担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张守约)在途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8.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9.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8.①首联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②颔联和颈联写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③尾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

9.(1)表现手法:①移情或拟人,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①颔联中说“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留恋不舍。②颔联的“芳草有情”“好云遮楼”,颈联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作者笔下的景中含情,以情取景,情景交融,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解析】

8.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依次”的要求,逐层分析出诗人表现的不同感情。结合注释,首联“前值东风后值秋”表现的是喜悦之情;颔联和颈联是融情于景,表达是的对蔡氏兄弟怀念之情;尾联回首远望,再次抒发对蔡氏兄弟的留恋之情。注释是答题的关键。

9.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问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考生要由中间两联的写景准确界定“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移情、拟人”的技巧,然后结合诗句“芳草有情”“好云遮楼”“别恨”“离声”作出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庭院月夜之景。

(2)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词人对人生顿生通达洒脱之情。

【答案】(1)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语文名句默写中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情景提示写出语句。要注意(2)句中的虚词和(1)(3)句中的“藻、荇、尊、酹”等易错字。

三、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据央视新闻】提起“互联网”,大家都不陌生,但“互联网+”,却是一个新鲜、前卫的提法。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首次提到了这个概念,并迅速成为全社会热议的焦点。

虽然“互联网+”的概念,听起来有些新鲜,但实际上,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到处可见。“互联网+集贸市场”就成了“淘宝”;“互联网+出租车”就有了现在的“滴滴”“快的”;“互联网+传统红娘”就是“世纪佳缘”。简单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加上一个传统行业,就能成为一种新的业态,或者改变业务模式。

不过,虽然在我们身边,“互联网+”的事情一直在上演着,但是“互联网+”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时,就意味着“互联网+”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被推进,这也瞬间引爆了大家的关注度。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数字:162万,这是3月5号“互联网+”被提出当天,亿赞普大数据公司抓取到的网友对“互联网+”的讨论量,而在第二天,这个数字再次翻倍增长,达到了331万。就是现在,每天都保持着几十万的关注。

从年龄看,30到39岁的人占到将近半壁江山(48%),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可别小看这一群人,他们很有可能就是推动“互联网+”的一股中坚力量。

我国目前拥有互联网用户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57亿,渗透率达到85.8%,而全球平均只有58%。越来越便捷的移动互联网发展,为我们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提供了保障。

我们再来看一个数字——400亿,这是国家已经设立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而在我们社会上,还有上万亿的创投资金,这都为“互联网+”概念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不过今后“互联网+”应该如何发展?又会给什么领域带来改变?百姓们也有自己的期待。首先他们还是通过“互联网+”,“让自己的日常生活更便利”,然后是“希望能打破一些行业的垄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等等,这些都为“互联网+”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只有传统的思维,没有传统的产业,可以说“互联网+”这个“+”号,为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也必将激发全社会无穷的创造力和活力。

展开余下试题(2015年3月14日)

材料二

【据人民日报】“再不创业就老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和青春的激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互联网+”创业的大军。

什么是“互联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这表明,“互联网+”,就是要在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新技术之间建立连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升级改造,使传统生产方式互联网化。

这只是从宏观概念上对“互联网+”进行的阐释。而对于那些熟知互联网的年轻人来说,进行“互联网+”创业,最难的可能并不是“互联网”的这一部分,“+”号后面的那部分以及怎么“+”或许才是更难搞定的。

如今,说起互联网创业,“低门槛”似乎已经成为共识。但从另一方面看,低门槛的背后,是不足10%的创业成功率。而低成功率的背后,往往是天马行空的想法多,而能落到实处的凤毛麟角。有人指出,其原因就在于不少创业者对传统行业了解得不够彻底,做出的很多设想不切实际。

创业圈有一句话广为流传:“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的确,如今在互联网之风的劲吹下,各行各业都在掀起革命,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医疗等等遍地开花。青年创业者对互联网技术的敏感度毋庸置疑,但由于缺乏在传统行业深耕的经验,对于“+”号后面的部分的理解以及怎么“+”往往还有致命缺陷。而另一方面,深耕传统行业的企业家们也并非都在坐以待毙,等着被互联网来革命,“互联网+”同时也正倒逼着传统行业进行“+互联网”的革命,这种激烈竞争更是让年轻人的互联网创业增添难度。

当下,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年轻人进行互联网创业越来越容易,创业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但在追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同时,似乎也应当脚踏实地地向传统行业学习经验。毕竟,大风吹过之后,一切总会落地,出落成凤凰的毕竟是少数,如若不慎,恐怕落下的将是一地鸡毛。

材料三

希望最终“互联网+”不是一场忽来忽去的新时代运动。本来,互联网就胜券在握,不乏激动,最需要理性、从容的发展。互联网的教训大多是因为过急过猛。过去为互联网摇旗呐喊不遗余力,而今看野火烧遍天下却开始了担忧。这一波互联网新热潮将给历史留下什么?是全面超级的崛起抑或一次超级的弯路?还有待历史检验。

材料四

1994年,中国开始接入国际互联网,从此整个经济格局、产业版图乃至整个社会都出现截然不同的新气象。在20年之后,我们再度走向互联网+,这是一种基于历史之上的必然选择与新出发。它是一种行动的选择,更是一场观念上的深化与革命。它意味着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重要性。“互联网+”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实践形态,但要想成功,就必须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才能实至名归。

“互联网+”开启了一种新时代的全新“创业”模式,整个社会也迎来一场互联网价值理念的输送与植入。无论是改革,打造工业4.0版,还是助推经济新发展,互联网精神都堪称润滑剂与新指南。它的生命力与成功,在过去已被证明并让我们受益,在未来,它必将庇佑我们找寻到下一个发展的新风口。

(摘自2015年4月17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一通过大数据分析认为,30到39岁的人可能是推动“互联网+”的一股中坚力量,保障了我国顺利实施“互联网+”战略。

B.材料二中说“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这句话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在互联网之风的劲吹下,各行各业都在腾飞的情景。

C.材料三认为,过去不遗余力为互联网摇旗呐喊产生了极大的后遗症,现在不得不为“互联网+”的野火烧遍天下而担忧。

D.材料四指出,当中国开始接入国际互联网时,竟没想到20年后,我们再度牵手“互联网+”迎来了一场互联网价值观念的植入。

E.四则材料尽管从不同媒体截取,但都围绕“互联网+”这个中心话题展开,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了“互联网+”的有关知识及普及应用的情况。

(2)根据材料一,谈谈大家对“互联网+”为何有如此高的关注度。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央视记者与人民日报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4)材料三和材料四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互联网+”的?

【答案】(1)BE(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2)①“互联网+”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如“互联网+集贸市场”就成了“淘宝”,“互联网+出租车”就有了现在的“滴滴”“快的”等。②“互联网+”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意味着“互联网+”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而被推进,这也瞬间引爆了大家的关注度,如现在,每天都保持着几十万的关注。

(3)央视记者侧重点:①报道“互联网+”成为全社会热议的焦点;②报道“互联网+”战略的优势。人民日报记者侧重点:①报道“互联网+”很火,创业很热的原因;②报道“互联网+”创业的难度和努力方向。

(4)第一问:材料三认为“互联网+”需要理性、从容的发展才能胜券在握,但这波热潮的效果有待历史检验; 材料四认为“互联网+”必须在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理念下才能成功,它必将为我们找到一个发展的突破口。

第二问:示例1,“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示例2 ,“互联网+”是用国内相对优质与国际领先的互联网力量去提高国内相对落后的制造业的效率与品质,加强创新与合作,加速营销能力升级,以信息流带动物质流的革命。它也会与“一带一路“整体战略相结合,提升整体产业的国际影响。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材料一通过大数据分析认为”的表述张冠李戴,依据原文,是“亿赞普大数据公司的数据结果”;而且选项“保障了我国顺利实施‘互联网+’战略”的表述把未知换为已知,原文是“为我们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提供了保障”。C项,“产生了极大的后遗症”的表述无中生有。D项,“竟没想到”的表述曲解文意,原文只是客观叙述。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一分析大家对“互联网+”高度关注的原因,考生可依据原文进行直接分析。“互联网+”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政府的关注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的“互联网+集贸市场”是答案的要点。

(3)本题考查把握文本中心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央视记者与人民日报记者报道的不同侧重点,考生要紧密结合材料进行区别。材料一“迅速成为全社会热议的焦点”“400亿是国家已经设立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内容是央视记者报道的重点。材料二的重点是“‘互联网+’很火与创业很热的原因”“‘互联网+’创业的难度和努力方向”。考生依此答题即可。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第一问要注意提炼要点,“最需要理性、从容的发展”是材料三的观点,“它意味着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重要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