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17年高考模拟命题比赛语文试卷9

阅读:121  2017-04-18

2017年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卷

萧山十一中 刘长胜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应用(共20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满树桃花盛开,未必每朵都能结(jié)果,熠熠如玫瑰色的泡沫映衬云影蓝。天。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rónɡ)合了——变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miù)的画面。

C.“入乡随俗”和“客随主便两个成语,最能反应“客道”德真滴。这两条做到了,主人就会由“色难(nàn)”变成“色衰”。

D.我们应该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不能盲目追求简陋低劣的山寨(zài)产品带来的短期利益。

【解析:字音从习惯性误读、句意辨音、平翘舌三个角度设置错误;字形从近义词的区分设置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人们常把人生看成一种占有物,必欲向之获取最大效益而后快,因此多有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行径。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毋宁说,它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乙】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

从呱呱坠地开始,人们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丙】但是,“人有旦夕祸福”,即使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否则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贪得无厌 B.过眼烟云 C.即使 D.一蹶不振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常用虚词的掌握程度。即使:表让步的连词,一般与“也”等搭配。由“就得有承受”可知,该处应用“既然”。既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作出判断。】

3.文段中划横线的甲、乙、丙,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甲 B.乙 C.丙

【解析:考查表并列时逗号与顿号的区别:顿号表示的是短语内部的结构关系,而逗号表示的是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他用笔下五米十色的语言打造出一个缤纷绚丽的诗歌舞台,他的作品能够像绘画和音乐一般触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感受。

B.面对电商领域投诉激增的现状,政府管理部门和电商平台应及时联手,打击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C.古人在写诗过程中常常倾注颇多心力在一两个字上,这一两个字常常使诗歌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产生出来。

D.华夏幸福俱乐部宣布,由李铁担任球队主教练,他从幕后走到台前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他能否在短时间内凝聚全队的战斗力,关键在于他的能力。

【解析:近五年高考中“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三种类型出题率高,由此设置三种语病类型。】

5.请根据示意图,提取文字材料中的相应信息,并用一句话表述出来。要求:简明、准确,不超过40字。(4分)

2015年4月1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已全部确定。在完成各国 X群序后亚投行有望在2015年底之前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行。

据预测,2010-2020年,亚洲每年大约需要8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而现有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机构都无法满足需求,亚投行将有效弥补其中的资金缺口,具体方式有贷款、股权投资以及提供担保等

浏览完整试题可以预期,在亚投行的支持下,亚洲各国将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建设项目集中在公路、铁路、港口、通信、电力电网、油气运输等方面,这必将带动亚洲经济未来的强劲增长。

答:

【解析:本题在2015安徽卷的基础上做以改编,形式新颖,比一般的压缩题多出图表,根据示意图,给出一些提示信息,再结合语段的主要内容】

6.校团委暑期将组织全校师生向西南山区翠山初级中学捐书,其中要求应届高三毕业生每人捐一本具有一定阅读价值的图书,并写上一句推荐语附在扉页上。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上书名及相应的推荐语。要求:书名除外,推荐语不多于50字。(5分)

《 》:

【解析:考察学生的阅读深度及语言应用的准确、生动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①文艺创作规律要求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对大千世界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才有可能取得丰富的审美信息,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爆发灵感,铸成审美意象。但另一方面,文艺家又不要执著拘泥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才有可能对宇宙万物进行冷静理智的分析和研究,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炽热的情感。这就是作者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对宇宙人生所采取的“不即不离”之态度,亦即“于相而离相”。文艺鉴赏规律也要求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应潜心于对象之中,不但要了然于目,而且要了然于胸,从而在凝神观照中达到主客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与此同时,又要求人们在心理上与外物分离,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距离,客观透脱地观察对象。伊塞尔在《本文的召唤结构》一书中曾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它有许多未定点和意义空白。这些点和空白乃是联结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它们能促使观者在阅览中赋予作品之未定处以确定的含意,从而填补意义空白,赋予观者参与作品构成的权利,因此,在鉴赏中倘执著拘泥于对象而不能冷静透脱地看待对象,就有可能忽略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从而无法参与作品的再建构,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

②在中国画里,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直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人们往往把空白作为整幅画中最令人欣赏的部分,正是因为那一空间给人以神秘又美好的遐想,所以就使这一虚空变成最耐人寻味的一面。如用高峰来表现大自然的雄伟峻峭,用烟云来衬托山峦的静穆庄严。在所留下的那些虚空里,都存在着极大的暗示,而这暗示又仿佛是一种流动语言,它可以使画家的观察力和读者的想象力更加敏锐。这种智慧,显然受到禅宗“机锋转语”的启示,有引人入胜之妙。

③《坛经》云:净心则“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善人恶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种以“净心”观照宇宙万物,从而体认其真如本性的思想,对我国传统的审美活动和文艺创作发生过重大影响。审美活动是采取审美观照和情感体验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既如此,审美者就必须具备虚空明净的审美心境。只有用经过净化的、排除了各种世俗欲求的心境去对审美对象进行审视观照,才能体悟到宇宙万有的内在本质和生命律动,从而渐入审美境界。

④白居易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引》中指出文艺创作要排除心中的一切杂念,形成虚空的审美心境,此乃进行艺术构思的前提条件。白氏还指出有了虚空的审美心态,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就会纷至沓来,涌入艺术家的心中,只有万景入胸,才能经过方寸之心的熔铸冶炼,酝酿凝聚成审美意象,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选自李豫川《禅宗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有删改)

7.文中“于相而又离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一创作态度和理念是文艺创作规律对作者的必然要求。

B.在观照中物我既两忘又相离的境界,正体现了这一创作主张。

C.在创作中首先要“于相”才有可能爆发灵感,铸成审美意象。

D.“召唤结构”能使观者参与作品再建构,它强调的是鉴赏中的“离相”。

【解析:正确选项与原文虽有变化但基本意思没变。错误选项B张冠李戴。】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观者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使作品得以再建构,从而发现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

B.中国画里最令人欣赏的部分是“留白” ,它使画家的观察力和读者的想象力更加敏锐。

C.禅宗“净心”观对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古人在审美过程中,体认真如本性,体悟生命的律动,从而渐入审美佳境,

D.白居易认为有了“虚空的审美心境”,就会“万景入心”,就能熔铸审美意象,最终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可见他深刻地领悟到禅理与诗道的相通之处。

【解析:从因果倒置、以偏概全、无中生有三个角度设置错误】

9. 概括禅宗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4分)

【解析:注重从全文阅读的角度设置题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会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地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展开余下试题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10.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

【解析:对于原因题,首先要认真审题,从题干中审出答题的模式以及寻找答的区域】

11.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所给的画线句子属于语言描写,语言描写可以表现出人的性格,也可以体现出人的精神世界。一要抓住说话的具体内容,二要结合说话时的神态进行分析。】

12.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

【解析:作用题一般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作答:一是情节结构上,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起线索作用;埋下伏笔。二是人物形象上,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三是主旨表达上,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 (内容)。】

13.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解析:作为探究题,首先要审题,从题干中审出探究的方向和答题的模式;然后要回顾所学的知识,寻找探究的角度。探究思想意蕴要善于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切割小角度,善于将文本中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探究情感意蕴要抓住文本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启示感悟类的探究题则多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为依据。】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然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茂先为建安从事 为:担任

B.开门肃茂先人 肃:迎接。

C.望石再拜而去。 再:两次。

D.此中或开示 开示:启发

【解析:A. “为:担任”和C.“再:两次” ,两个选项难度不大,只要具备一定文言基础可以快速判断;B. “肃:迎接”,根据老人与张茂先的辈分关系也可得出答案;D. “开示:启发”,给的解释使学生容易产生误导,但注重整体阅读可做出。】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茂先坐与论说/备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若二十年外书/若望仆不相师

C.多所未闻/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D.望石再拜而去/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解析:A意相同而词性不同,介词∕连词;B意不同,如果∕你;C相同;D表承接∕转折。】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游于洞山

C.亦皆在焉

D.朝济而夕设版焉

【解析:用句式题替换断句题,因为语言文字应用中已经有标点符号题了,再考断句有重复的感觉。】

展开余下试题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解析: B项和C项做比较,可得出本文的主旨是B项,也可借助翻译的第二题加以佐证。】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两题翻译保留了第二题,考查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再比较课内《逍遥游》中“蟪蛄不知春秋”;第一题根据上下文,注重整段阅读可顺利翻译出来。】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9.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6分)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墨子修身》)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解析:材料选取教材《论语》中择友的材料,再增加墨家的材料,两则材料中,墨子和孔子从交友方向和交友误区两方面论交友,两家同而不同】

21.从上述材料中,概括出共同的交友观。(2分)

22.这样的交友观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体会。(4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苏轼《赤壁赋》)

⑵ ,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琵琶行》)

⑶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

(李白《蜀道难》)

⑷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 。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⑸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孟子》)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的女儿在《忆父亲二三事》中写道:“父亲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很多:少年时就熟读《古文观止》;三千多卷的 《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资治通鉴》也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读记得就更多了。 ”这就是底子吧。从前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作书画的、唱戏 的,都非常重视打好底子,所以他们的文章、书画、戏,才都样 样到家,味道十足,很有面子。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明确观点,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2017年高考模拟试卷语文答案

1. B 2. A 3. C 4. D

5.将于2015年底投入运行的亚洲基础投资银行将掀起亚洲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

6.示例:《鲁滨逊漂流记》 英国小说之父笛福的代表作,它以纪时性航海回忆录的形式讲述鲁滨逊的传奇,细节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7.B

8.D

9.(1)禅宗的“机锋转语”启示了传统绘画中的“留白”“暗示”艺术。(2)受禅宗“净心”观的启发,产生了创作鉴赏中的“虚空”审美观。(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

10.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

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争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答出1点给2分,答出3点给6分。)

11.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

12.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

这个细节贯穿全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

13.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答出1点给2分,答出3点给6分。)

14——17 D C C C

18.(1)茂先为此在这里逗留了好几天才出来,对老人说道:“过段时间我多带点吃的再来拜访,到时我要看遍群书。(3分)(为,因此。1分;停信,逗留。1分)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4分)(方,才。1分;春秋与蛄蟪互换位置1分)

19.(3分)

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0.(6分)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