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步步高试题攻略第二章综合练习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55  2017-04-21

综合训练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魏晋南北朝之时,侠客的书写开始出现在诗歌中。魏晋诗歌中的男侠大多是边塞的少年侠客。他们的特质,总是自恋、爱美、高傲、挥霍无度、重友情而轻金钱和死生,甚至可以为友人或知遇者牺牲生命,然而魏晋南北朝的边塞诗歌大多是诗人的想象之作。到了唐朝,这种书写传统有了很大的改变,促成了侠客诗风的发展高峰。唐朝诗歌的侠客传统,主要出现在边塞诗中。

唐朝边塞诗所描写的侠客,大多是胸怀大志的少年侠客,也有些是住在西北边境、生活浪荡、喜欢逞凶斗狠的游侠儿,还有些则是在长安、洛阳犯案之后逃到边塞的侠客。然而,当他们眼见西北外族入侵而国家危难之时,他们体内的另一种侠客情怀——爱国之情随之兴起,因而毅然从军报国。唐朝边塞诗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描写侠客的从军报国。

然而对于许多诗人侠客而言,从军只是纯粹的爱国表现。许多诗人与侠客甚至是反战的。从汉末到唐初,长期以来一直是战争频发的乱世。到了盛唐,又因拓展疆域的政策而长年征战。到了中晚唐,更因为“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内战不断。侠客与诗人,甚至是平民百姓,早已厌倦而害怕战争。在唐朝边塞诗中,许多作品深刻反映了诗人与侠客的厌战与反战的心态。特别是晚唐,除了内战之外,还有外族入侵。由于藩镇割据与长期的内战消耗,士兵与百姓,不管是在实质的体力还是精神上,都已经无法抵抗外族的入侵,因此有许多作品不仅主张反战,甚至大胆直言以投降的方式来争取和平。

报恩与报仇是侠客最显著的特质。报恩,尤其是报知遇之恩,从《史记》的《刺客列传》就已是侠客特质的标签。而这个特质,对诗人侠客也不例外。高适报答哥舒翰即是典型的例子。侠客复仇,不管是为知遇者、友人、国家、正义或是为自己复仇,一直是古典文学所称颂的侠客精神。侠客复仇,并不是文学所虚构出来的。从史料得知,从春秋战国、汉魏六朝,甚至到了唐朝,复仇风气在社会上一直都非常盛行。虽然复仇是侠客用来展现侠义精神的重要行为,但男性侠客与女性侠客在复仇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别。男侠客可以为知遇者、为朋友、为弱小、为国家、为正义、为自己复仇,但从来没有为家人复仇的,而诗歌中的女侠客,只为家人复仇。

唐朝边塞诗中有许多作品是描写诗人如何仰慕侠客的行为、如何借由从军以及打猎放鹰等行为让自己感受侠客的豪放与英勇,从而想象自己就是侠客的。但是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古代诗人总是向往侠客情怀?是因为侠客精神长期以来对诗人有激励作用,尤其是在诗人遭受挫折之时。在这些困顿的生活中,侠客精神就经常被诗人拿来作为疗伤止痛的抚慰。

除了少数诗人如李白善于剑术武艺之外,多数诗人都是文弱的书生,他们应该非常清楚他们的文弱体质是不可能与真实的侠客相比的,由此可见唐朝侠客诗风中所谓侠客,并不是与职业有关,而是指那些具有侠客特质的人。所谓侠客特质,一言以蔽之,侠之大者,不在于武,而在于侠。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的侠客书写,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到了唐朝达到发展的高峰。唐朝诗歌的侠客传统主要体现在唐朝的边塞诗中。

B.唐朝侠客诗风改变了魏晋时期边塞诗多流于诗人想象的传统,常见的主题有从军报国、厌战反战、报恩复仇等。

C.唐朝诗歌中描写侠客从军报国的作品注重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价值取向与国家民族大义结合在一起。

浏览完整试题D.唐代侠客诗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盛唐时期见报国情,晚唐时期则见反战心。

答案 D

解析 “盛唐时期见报国情,晚唐时期则见反战心”错误,原文是说“唐朝边塞诗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描写侠客的从军报国”,“在唐朝边塞诗中,许多作品深刻反映了诗人与侠客的厌战与反战的心态”,所以“报国情”与“反战心”每一个时期都有,不能简单划分。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无论是胸怀大志的少年侠客,还是犯案后逃到边塞的侠客,面对国家的危难都会兴起爱国之情。

B.侠客复仇既可见于文学作品,也可见于历史资料,从春秋到唐代,这种风气在社会上一直都非常盛行。

C.诗歌中侠客的身影既有男侠也有女侠,不同的是:男侠从来不为家人复仇,女侠快意恩仇只为家人。

D.诗人想象自己是侠客,将自我意识投射到诗歌中,目的是让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通过诗歌来实现。

答案 D

解析 “目的是让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通过诗歌来实现”错误,原文是说“侠客精神长期以来对诗人有激励作用”,诗人将自我意识投射到诗歌中是为了疗伤止痛等。

3.如何理解文段末尾“侠之大者,不在于武,而在于侠”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侠之道(或“评判侠客的核心标准”)在于侠之精神,即行侠仗义、重友情、讲义气、爱国报国等,而不在于武之技能。虽然诗人体质文弱,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幻想自己成为侠客。

解析 要理解“侠之大者,不在于武,而在于侠”这句话,必须结合原文理解“武”和“侠”的内涵。通过阅读全文尤其是最后一段可知,“武”突出的是技艺,而“侠”突出的是精神。在作者看来,诗人体质文弱,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幻想自己成为侠客。只要具有侠客精神方面的特质,就可称为“侠客”。把握了这些内容,便不难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灵和主义

“灵和”是一个长期被道教界、道教研究者忽略甚或遗忘的术语。而实际上,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灵和”思想,可统称为道教“灵和主义”。

关于道教“灵和主义”的概念意涵,下文拟以道教基本经典《道德经》为中心进行阐释。

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态度,主张柔和恬淡、清心寡欲。《道德经》第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云笈七签》卷九亦曰:“衣粗而净,在素洁也。居陋而隐,守静笃也。”《道德经》第十九章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四十五章曰:“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六章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可见,道教确实蕴含着“静笃”“寡欲”“清静”“知足”等思想,要求做到对任何事、物都以平常心对待。

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抱负,祈愿天下太平、国泰民安。《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曰